“橋梁工程設計是一門藝術,最能體現一名設計師的思想與技術。”作為中鐵一局設計咨詢分公司交通設計所一級設計師的劉楊,經常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多年來,劉楊以多領域覆蓋、高新尖技術密集型的項目經驗,不斷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橋梁工程設計篇章。
多元項目 鑄就技術輝煌
劉楊的職業生涯猶如一幅精彩的畫卷,涵蓋了眾多大型重點項目。從渝黔鐵路夜郎河特大橋主跨570米拱橋的纜索吊裝及斜拉扣掛系統設計,到懷邵衡鐵路24米深水雙壁鋼圍堰設計;從聊泰鐵路15000噸鋼桁梁頂推設計,到西安北站跨線鋼箱梁轉體設計;從宜興鐵路53米超高現澆支架設計,再到懸臂造橋機研發、智能噴淋研發,以及北京市政高架橋設計、深圳比亞迪云軌試驗線建設等,每一個項目都是他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這些項目覆蓋多個領域,涉及橋梁施工、市政工程、科研創新等多個方面,且多為高新尖技術密集型,劉楊憑借著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不斷沉淀與積累施工關鍵技術。他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著每一個項目,將其打造成精品工程。
劉楊不僅擅長橋梁施工領域的結構設計工作,還積極接觸各類相關領域。在涉鐵領域,他主持完成了銀川污水調度下穿既有鐵路工程的設計,為解決城市污水排放與鐵路交通的矛盾提供了創新方案;在科研領域,他作為造橋機研發的主要成員,完成了從第一代機到第三代機的研發工作,推動了造橋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施工技術領域,他深耕十余年,完成了近300項設計,每一個設計都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智慧。
攻堅克難 堅守工匠初心
“攻堅克難,始終走在技術探索的路上。”這是對劉楊一路走來的真實寫照。他始終懷揣著謙卑的初心,腳踏實地、知難而上,堅守著一名設計師的匠心。
自學結構計算軟件Midas Civil,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劉楊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對技術的執著追求,成功掌握了這一軟件,并將其研究所得在公司內部進行普及。
他負責的大多數項目都是首次接觸,這意味著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劉楊卻從未退縮,把每個項目都看成是一次挑戰和成長的機會。隨著一個個項目的安全著陸,他不僅收獲了滿滿的技術驗證和積累,也為團隊贏得了技術自信和認可度。
在一次橋梁設計中,項目面臨著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嚴格的施工要求。劉楊帶領團隊反復研究地質資料,進行多次模擬計算,不斷優化設計方案。經過數天的努力,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既滿足施工要求又經濟合理的方案。
貢獻全局 彰顯責任擔當
“貢獻覆蓋全局”是劉楊對待工作的格局意識。
近幾年,他曾多次受邀為中鐵一局建安公司、物貿公司等多家兄弟單位進行技術培訓。在培訓中,他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幫助兄弟單位提升技術水平。他還參與了學習地圖編制工作,為中鐵一局的員工培訓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作為橋梁工程施工技術領域的專家,劉楊多次參與中鐵一局范圍內以及陜西省內的各類危大工程的專項方案的評審工作。他以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知識,對每一個方案進行仔細審查,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工程的安全和質量。
作為香港項目的專家幫扶組成員,劉楊深入了解項目情況,為項目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解決了許多難題,為項目的順利推進作出了貢獻。
多領域探索 推動公司轉型
“多領域探索”是劉楊技術積累的自我要求。他本著“我是公司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的原則,積極服從上級領導的安排。
在設計分公司運營初期,為了落實公司戰略部署,劉楊作為先遣部隊先后參與了北京市政研究總院的市政設計項目、深圳比亞迪試驗線工程建設項目。在這些項目中,他獲得了大量的設計經歷和寶貴經驗,為工作轉型、思維重組提供了有力依據。
引入鐵路設計專業板塊后,劉楊首次擔當設計主體,全程參與涉鐵項目的設計工作。他深入研究鐵路設計規范和要求,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提出了創新的設計方案。他的工作為后續如火如荼的專用線業務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為響應中鐵一局號召,劉楊積極參與懸臂造橋機的研發工作,第一代機已投入使用后反響良好。在此基礎上,他拓展了第二代機的單雙線兼用研發和第三代大梁段的研發。目前,造橋機設計訂單已延至第六套。通過近兩年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設計制造運營流程和技術更迭管理長效機制,為后續工作的推進做出了思路整合和技術探索。
“只要腳踏實地,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劉楊表示,在未來的道路上,他將繼續堅守自己的工匠之心,不斷探索創新,為橋梁工程施工技術領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工作中的劉楊